2月16日,省教育厅公布2016年河南省中小学“最美大课间”展评结果,全省217所中小学分获一、二、三等奖。记者了解到,从2009年开始,我省创新实施中小学生每天两个大课间,以此更加有效推动青少年校内锻炼。而最近一次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显示,我省青少年体质部分重点指标,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。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表示,这一成绩,与大课间活动密不可分。
大课间活动全面推广
2月22日上午9时40分,郑州市郑东新区昆丽河小学的下课铃声响起,学生们步出教室,从摆放在走廊里的网兜中拿出足球,走向操场。几分钟后,全校学生整齐地站在操场上,随着音乐做起三项运动:足球操、手语操、腰鼓操。不一会儿,学生们额头上都沁出了细密的汗珠。
昆丽河小学副校长史兰说,该校除了上午40分钟的课间活动外,下午还会在第一节课后安排25分钟的课间活动。而每天两个大课间,已在我省中小学推行多年。
省教育厅体育卫生艺术教育处处长郭蔚蔚说,20多年来,我国青少年的体质一直在下滑。为了改善这一状况,省教育厅从2009年起,在全国率先探索实施中小学上、下午大课间办法,保证学生每天在校课间活动要达到1个小时。2013年,省政府办公厅发出通知,要求每天两个大课间体育活动制度覆盖全省中小学。
青少年体质变化喜人
那么,全面推行大课间活动以来,我省中小学生的体质情况发生了哪些变化?
2014年9~11月,我省对7~22岁学生体质与健康状况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查研究。这是继1985年、1991年、1995年、2000年、2005年和2010年年之后,我省开展的最新一次大规模学生体质健康综合调研工作。
调查结果显示,与2005年~2010年期间相比,我省儿童青少年身体形态总体发育水平(身高、体重、胸围三项主要指标)呈增长趋势,呼吸机能上升幅度明显,心血管机能发育水平有所提高。
同期,全国各地也进行了同类调查。令人惊喜的是,我省部分重点指标明显好于全国平均水平。肥胖检出率:全国平均值为12.66%,我省为6.1%;城市、乡村男生胸围增加值:全国平均为0.97厘米、1.39厘米,我省为2.06厘米、1.98厘米;50米短跑:全国乡村男生提高0.01秒、我省提高0.03秒……
“成绩来之不易。”郭蔚蔚说,这与我省开展的大课间活动是分不开的。
奠定青少年强健的基石
2014年,我省在大课间制度设计上更上一层楼,提出“有效大课间”概念,并确定了全员参与、适宜负荷、新颖有趣等3项核心内容。“这些理念具有非常实际的指导意义。”郑州市金水区艺术小学德育主任杨华说,大课间不是“花架子”,该校上午大课间包括手语操、花球啦啦操、京剧操、儿童瑜珈共4套动作,“孩子们非常喜欢,参与积极性也特别高”。
为促进大课间活动的推广,我省从2016年开始,还增设了全省“最美大课间”评选活动。
此外,考虑到偏远乡村学校可能缺乏体育老师,无法自行编排大课间活动项目,省教育厅已组织编排了38套示范操,“每套标准都不低,且易学。”郭蔚蔚说,全省每所中小学都要有大课间,它是奠定青少年强健的基石。记者杨万东